否則,不但會引起黨內外不少擁毛派的反彈,更會危及中共自身執政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1997年12月16日下午6時30分,東京電視臺播出《神奇寶貝》第38集〈電腦戰士3D龍〉,由於其中的一個畫面閃動過於頻繁,紅藍色光線高速閃爍,導致當天就有多位孩童被送進醫院,原因是在看電視時受到光感應刺激,表現出抽搐、嘔吐的癲癇症狀。發作時間持續約五分鐘,於是弟弟緊急被送至醫院治療。
所以當暴露在強環境光線下,如果可能,避免接觸某些類型的閃光,並建議「遮住一隻眼睛並遠離閃光燈源」。對於大約3%的癲癇患者來說,暴露於特定強度或特定視覺模式的閃光會引發癲癇發作在兒科急診時,據媽媽描述,弟弟之前並沒有痙攣發作過,這是第一次。光敏性癲癇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其是全身性癲癇和某些癲癇症候群,如青少年肌陣攣性癲癇和眼瞼肌抽躍性癲癇(Jeavons syndrome)。《神奇寶貝》第38集〈電腦戰士3D龍〉:史上引發癲癇突發症狀最多人數的電視節目 說到這裡,我來先說一下「3D龍事件」。
許多人直到癲癇發作時,才意識到自己對閃爍的燈光、或某些類型的圖案很敏感。對於大約3%的癲癇患者來說,暴露於特定強度或特定視覺模式的閃光會引發癲癇發作。種種不確定因素加總,其時程難以估算及掌控(需時N年)。
核四3年就能放燃料?台電:不切實際 核四前廠長王伯輝5日於朱學恒臉書直播時指出,只要政府態度中立,核四1號機僅需2至3年就能放燃料發電,2號機由於封存時還有2成未建設完畢,因此需待5年後才可使用。」 為此台電透過新聞稿澄清,核四若要啟用,必須先確認廠內2公里S斷層及外海長93.9公里活動斷層安全問題,並與廠商重啟新約談判、地質再調查、做耐震評估、重新申請建照,再加上試運轉測試報告餘32份尚未完成等難題,核能管制機關原能會已多次表示核四有安全疑慮,光是1號機若要重啟至少需時10年,另外2號機有1777件零件設備移用至1號機,所謂「3年就能啟用」的說法不僅沒有依據,也不切實際。立委王婉諭質詢,國內擁核人士稱,經濟部2014年公告核四1號機完成安檢,只是原能會怠惰拒審,謝曉星回覆,經濟部公告完成安檢是他們自己找的第三方做的,但原能會審查結果不符合安全標準,核四期中安全分析報告也沒有出來,裡面問題非常的多。台灣適不適「核」? 隨著核四重啟的公投將在年底登場,核四、核能也再次成為國內的討論焦點。
根據台電說明,原能會75項安全列管事項中,核四最終安全分析報告審查未通過。來自阿根廷的葛羅西,自2年前擔任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以來,一直是核能產業的倡導者。
紐西蘭和德國反對核能,但印度正在與法國能源巨頭EDF討論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則在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原能會主委謝曉星今日於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如果從低碳的角度來看,核能是所謂的清潔能源,但他也點出,從再生能源角度來看,核能不是綠能,核廢料造成很多問題,台灣的核廢真的無處去。國際能源總署(IEA)警告說,到2023年,碳排可能會再創紀錄達到新高點。」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民黨籍宜蘭縣長林姿妙(前中)11月6日再度重申「核四沒有安全就沒有商轉,所以我們反對核四」
環資中心的報導指出,歐盟公布的「歐洲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指令(European Alternative Fuels Infrastructure Directive,AFID)」,將會要求會員國擴大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站點數量,目標是在主要高速公路上每60公里要設置充電站、每150公里要設置加氫站,用以確保零碳排、低碳排的交通方式,可以安穩健全地在歐洲路網上被使用。2021年7月,歐盟更進一步宣布55套案的大規模減碳方案,其中在交通運輸方面,歐盟要求2025年公路運輸燃料供應者應加入新的碳排放交易系統中、2030年的新車平均排放量要比2021年再減少55%、2035年則必須達到零排放量的政策目標,屆時歐盟所有新銷售的車輛將全面電動化,燃油引擎將面臨淘汰。投資減碳正對時:台灣運具電動化 全球對溫室氣體的討論從紙上談兵,逐年變得更迫切、更具體,目標從「減少」碳排聚焦在更嚴格的「淨零」,甚至在不久的將來要達到「零排放」。新版歐洲「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指令」成為關鍵 早在2020年4月,歐盟執委會就提出《歐盟復甦路徑圖》,確保未來各項重大投資皆遵循《歐洲綠色政綱》(The European Green Deal)的指導原則,目標是2050年前運輸部門能夠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並透過建設周邊基礎設施及價格誘因,推動低碳燃料的轉換與低碳運具的轉型。
今年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布裁示溫管法必須以2050淨零排放為方向努力。雖然現階段運具相關產業雖尚未被納入首波名單中,但參考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台綜院台灣氣候變遷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堅明在「國際碳關稅最新發展趨勢與作法」的研究,針對「2020年我國出口歐盟前十大產品」進行「碳關稅貿易脆弱度」的計算,結果發現,「汽機車及其零件」是碳關稅貿易脆弱度第三高的產業。
相關報導也指出,為因應長期以來公路運輸與住商部門的減碳力道相對不足,歐盟執委會針對該部門將單獨規劃新的碳交易機制,後續的實際方案與效應值得關注。Photo Credit: 中央社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上路至今超過6年,這些年極端氣候事件頻仍、各國政府和媒體熱烈討論淨零排放,現行的溫管法已不足以應付新的環境變遷,台灣需要更有效益的規劃。
8月蘇貞昌院長主持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時,也請環保署積極辦理溫管法修法,納入淨零排放外,要就推動碳費、碳定價制度規劃細節和配套。2026年正式實施後,必須向成員國的主管機關註冊並購買證書,商品有多少碳排就要付多少錢,價格依照每週平均歐盟ETS交易的拍賣價格計算。作為台灣緊密的經貿夥伴,歐洲這波減碳政策在制度的規劃與交通工具轉型上,又有什麼值得台灣參考借鏡的地方?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同一年度台灣在歐盟投資金額達15億1030萬美元,投資項目包含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等。圍堵「碳洩漏」:碳關稅登場,台灣首當其衝 當然,如果讓歐洲一人唱獨角戲,也無助2050氣候中和的目標。為此歐盟搬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來做把關。
而歐盟的55套案明訂擴大ETS,將排放上限從今年開始逐年減少4.2%,並把高碳排的航運業列入其中,擬定更高規格的減排計劃。除非進口商所屬國和歐盟一樣有ETS市場,或是能證明已在原生產國支付碳成本,否則都得嚴格納入CBAM機制中。
部分生產高碳商品的企業為了規避上述法規,轉而把工廠移到規定相對寬鬆的國家,造成「碳洩漏」(Carbon leakage),使全球總排放量不減反增。許多國家早已著手對應,而台灣對此是否建立更明確的法律規範、碳排放交易系統或其他機制等,或許還得等上一段時間。
考量歐盟為台灣汽機車零組件外銷的重要市場,未來對該項產業可能產生的衝擊影響不可不慎。先前我們曾分別向大家介紹過美國與日本是如何應對全球淨零轉型的挑戰,而在歐盟,7月中旬所宣布的Fit for 55 package(下稱55套案)內容涵蓋大量且複雜的政策革新,涵蓋能源、建築、交通、碳交易與氣候變遷等多項政策手段,目標在2030年溫室氣體須減量55%,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企圖心、最有規模的氣候變遷應對方案。
預料該制度上路後台灣產業如鋼鐵、水泥、紡織等產業將會首當其衝。具體措施包含應停止化石燃料的補貼、運費應反應環境污染的外部性,以達成永續運輸的政策願景。今年5月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指出,在全球平均溫度增加不超過攝氏1.5度的前提下,有三大領域必須徹底轉型,才能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分別是能源生產、交通運輸與消費方式部分生產高碳商品的企業為了規避上述法規,轉而把工廠移到規定相對寬鬆的國家,造成「碳洩漏」(Carbon leakage),使全球總排放量不減反增。
許多國家早已著手對應,而台灣對此是否建立更明確的法律規範、碳排放交易系統或其他機制等,或許還得等上一段時間。先前我們曾分別向大家介紹過美國與日本是如何應對全球淨零轉型的挑戰,而在歐盟,7月中旬所宣布的Fit for 55 package(下稱55套案)內容涵蓋大量且複雜的政策革新,涵蓋能源、建築、交通、碳交易與氣候變遷等多項政策手段,目標在2030年溫室氣體須減量55%,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具企圖心、最有規模的氣候變遷應對方案。
新版歐洲「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指令」成為關鍵 早在2020年4月,歐盟執委會就提出《歐盟復甦路徑圖》,確保未來各項重大投資皆遵循《歐洲綠色政綱》(The European Green Deal)的指導原則,目標是2050年前運輸部門能夠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並透過建設周邊基礎設施及價格誘因,推動低碳燃料的轉換與低碳運具的轉型。考量歐盟為台灣汽機車零組件外銷的重要市場,未來對該項產業可能產生的衝擊影響不可不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上路至今超過6年,這些年極端氣候事件頻仍、各國政府和媒體熱烈討論淨零排放,現行的溫管法已不足以應付新的環境變遷,台灣需要更有效益的規劃。2021年7月,歐盟更進一步宣布55套案的大規模減碳方案,其中在交通運輸方面,歐盟要求2025年公路運輸燃料供應者應加入新的碳排放交易系統中、2030年的新車平均排放量要比2021年再減少55%、2035年則必須達到零排放量的政策目標,屆時歐盟所有新銷售的車輛將全面電動化,燃油引擎將面臨淘汰。
雖然現階段運具相關產業雖尚未被納入首波名單中,但參考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台綜院台灣氣候變遷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堅明在「國際碳關稅最新發展趨勢與作法」的研究,針對「2020年我國出口歐盟前十大產品」進行「碳關稅貿易脆弱度」的計算,結果發現,「汽機車及其零件」是碳關稅貿易脆弱度第三高的產業。預料該制度上路後台灣產業如鋼鐵、水泥、紡織等產業將會首當其衝。而歐盟的55套案明訂擴大ETS,將排放上限從今年開始逐年減少4.2%,並把高碳排的航運業列入其中,擬定更高規格的減排計劃。環資中心的報導指出,歐盟公布的「歐洲替代燃料基礎設施指令(European Alternative Fuels Infrastructure Directive,AFID)」,將會要求會員國擴大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的站點數量,目標是在主要高速公路上每60公里要設置充電站、每150公里要設置加氫站,用以確保零碳排、低碳排的交通方式,可以安穩健全地在歐洲路網上被使用。
具體措施包含應停止化石燃料的補貼、運費應反應環境污染的外部性,以達成永續運輸的政策願景。2026年正式實施後,必須向成員國的主管機關註冊並購買證書,商品有多少碳排就要付多少錢,價格依照每週平均歐盟ETS交易的拍賣價格計算。
今年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布裁示溫管法必須以2050淨零排放為方向努力。圍堵「碳洩漏」:碳關稅登場,台灣首當其衝 當然,如果讓歐洲一人唱獨角戲,也無助2050氣候中和的目標。
除非進口商所屬國和歐盟一樣有ETS市場,或是能證明已在原生產國支付碳成本,否則都得嚴格納入CBAM機制中。投資減碳正對時:台灣運具電動化 全球對溫室氣體的討論從紙上談兵,逐年變得更迫切、更具體,目標從「減少」碳排聚焦在更嚴格的「淨零」,甚至在不久的將來要達到「零排放」。
评论留言